巴赫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埃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刻有“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曾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 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也有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为他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这一年是1694年,这段时间,哥哥亲自教导他演奏管风琴与羽管键琴。除了让他接受内容广泛的学校教育外,也为他安排了一套乐曲的学习课程。酷爱音乐的小巴赫,对于哥哥交代的功课总是很快就能熟练。他希望能一窥大师堂奥,翻翻那些重量级的乐谱,不料却三番五次被哥哥厉声拒绝。 后来小巴赫实在克制不了自己旺盛的学习欲,便趁着夜阑人静,一个人在月光下埋头苦干,熬夜抄谱。夜已经深了,家人都睡得很沉。这时候,小巴赫蹑手蹑脚地从房间里溜到客厅,偷偷打开柜子,拿出一沓羽管键琴乐谱来。这些乐谱的作者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师:弗罗贝格、克尔、帕赫贝尔……小巴赫轻轻念着他们的名字,眼睛都发亮了,接着他把乐谱拿到窗边,借着流泻进来的月光,一点一滴地抄录着。 月光照亮了在乐谱里沉睡的音符,也照亮了这位未来“音乐之父”小小的心灵。他时常因为过度投人在美妙的乐曲世界中而忘了时间,没有察觉夜色已渐渐退去,往往等到晨犧划破天际,才万般难舍地将乐谱放回去。这样的经历长达半年之久,因此也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以至于他晚年时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当他即将将柜子里的乐谱都成功地拷贝出来的时候,偏偏被哥哥发现了。盛怒的哥哥严厉地训斥他说,学习音乐应该循序渐进,不该好高骛远,更不该日夜颠倒,自己的身体。说着,还顺手将从小巴赫手里抢下的乐谱用力丢进正在燃烧的壁炉里。小巴赫辛苦6个月的成果,就这样一瞬间化为灰烬。 不过,无时无刻不渴望着音乐的巴赫,也因此体会了哥哥的用意。他更加虚心地学习,打下了扎实而稳固的创作基础。巴赫15岁时,脱离他的兄长,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人神学校学习。 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这对于对音乐极度饥渴的巴赫来说就是进了音乐的殿堂,他一头钻进去,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拼命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兰肯是贝姆的老师,由于贝姆曾经告诉巴赫,如果要成为伟大的管风琴师,一定得听听兰肯的演奏。 巴赫把这句话谨记在心,等到兰肯的“夜晚音乐会”将要举行时,便带着微薄的旅费出发了。年轻的巴赫简直是个健行高手,他一路省吃俭用走到北方的汉堡,晚上就睡在草堆和人家的屋檐下。这样不辞辛劳果然非常值得,沿途优美的风景和不同城市所展现的音乐文明大大拓展了巴赫的眼界,尤其沐浴在兰肯像光一样璀燦轻盈的琴声之下,他的心灵整个被�� �领着,见到了前所未见的音乐风景。 在巴赫当行脚旅人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匪夷所思的趣事,某一次,巴赫又在听完兰肯的音乐会后走回吕奈堡,大概是天气太冷的关系,这一次兰肯的琴声和他带的盘缠都没办法支撑他走到家,几天几夜之后,他已经又累又饿,就要走不动了。勉强再走一段路后,前面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城镇,由于已经是薄暮时分,家家户户的窗子都透出淡淡的黄色灯光。 这时巴赫突然灵机一动,想起小时候只要在大街小巷唱圣歌,就会有人赏饼干或钱币,所以他就饿着肚子开始唱起洪亮的赞美歌来。唱了半天也没人响应。正当他觉得白白花了力气,失望地准备走开时,前面突然“砰”一声掉下一个东西来。他捡起来一看,是个鲱鱼头个不能吃的鲱鱼头对饥肠辘辘的他根本没有帮助!他正想要把它扔掉,却又发现里面塞着一团白纸,打开白纸,居然掉出两枚金币来,微弱的星光照在白纸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排小字:“谢谢你的赞美歌,愿神祝福你!”欣喜若狂的巴赫抬起头来看一看上面,每一户的门窗都紧闭着,这个鲱鱼头到底是谁丢下来的呢?他相信一定是上帝听到了他的赞美歌。 1702年巴赫从圣•米歇尔毕业,第二年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在这期间,巴赫创作日趋成熟。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这些领主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巴赫自然也在劫难逃。
微笑面对困境 作文
微笑面对困境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大海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人生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在面对困境时,我们是丧失信心,一蹶不振,还是在困境中学会生存,适应环境,做一只破而出的蝴蝶呢?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因航海遇上大风不幸独自一人流落荒岛。荒岛没有粮食,没有住所,但鲁滨孙并未绝望,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英国。是什么力量让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呢?我认为是乐观的心态,鲁滨孙把自己的遭遇产生的“好处”与“坏处”公平地列出来,从而有了动力,才使得他在荒岛得以生存。
在我们的生活中,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因境使自己得以生存,也非常重要的。记得在四年级参加夏令营时,作息表是由 刘 老师为我们安排。那时候,按作息表的内容,5点半就得起床,用半个小时洗漱,紧接着就是完成作业、练习乐器、排练表演还要料理生活上的一系列杂事,收拾餐具、洗衣服、整理房间等,我和许多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都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为了完 成 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12点,1点才睡觉,每天只有不到5小时的休息时间。 刘 老师当过兵,对生活上的事要求非常严格,同学们稍不小心就会遭到批评。不到两天时间,训练基地就常常传出同学们的哈欠声与抱怨声。面对这种情况,我选择了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我心想: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老师要求严格,自己认真一些还是能够合格的。于是,在那之后的第一天,我开始尝试在烧水的同时完成作业,虽然我的作业本险些化为灰烬,但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料理生活上的事情。接着,我又开始试着在晨跑的同时背诵乐谱,在整理房间的同时记曲调,甚至连体能训练仅有的5分钟休息时间我也用在了抄写谱子上。一个周下来,我竟惊奇的发现自己多出了许多时间让我自由支配!夏令营结束之后,我回忆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万分庆幸自己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面对困难,夏令营的生活让我受益匪浅。
毛虫要经历破茧之苦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雏鹰要历经折翼之痛才能变成展翅高飞的雄鹰。在困难面前,用乐观的心,以微笑前去面对。把困境当作成长的契机,在困境中领悟生存的真谛,走向成功!
古人写诗更像是发朋友圈还是写作文
古人写诗更像发朋友圈。 我们发朋友圈,写的都是随想所见。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不用长篇大论,举例论证,旁征引博。诗也是这样。一般诗人都是看到了 某处风景,某些事,某个人。心中有感。偶有所发。有点随机的意思。而且诗大多简单明了,寥寥数句便其义自见。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见》就是这样。诗人看到了一处生活场景,立觉有趣,有感而发,点字成句,连句成诗。 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短短22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看到了活泼、自在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活泼自由浅显易懂。让人身临其境。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将是怎样的神仙开会啊。朋友圈变成了诗词竞技大赛。一会儿杜甫《春记李白》《冬惜李白》;一会李白又《赠汪伦》,又《送孟浩然之广陵》。好不热闹啊。饕餮盛宴的既视感。以诗会友,以诗交友。那该有多浪漫啊。
有没有看一眼就喜欢上的诗或者句子
汪国真先生的所有诗都符合我的审美,几乎都是一眼看上去就惊为天人。他的诗词非常有音乐美,停顿式阅读更能让人沉浸在诗歌的美中:1.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热爱生命》2.天还未黑,云怎敢灰;雨还未下,风怎敢吹;瓜还未熟,秧怎敢枯;花还未落,树怎敢死;你还未嫁,我怎敢老。——《怎敢》3..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打不起精神,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苦衷。你看即便像太阳那样辉煌,有时也被浮云遮住了光阴。你的才华不会永远被埋没,除非你自己想把前途葬送。你要学会等待和安排自己,成功其实不需要太多酒精。要当英雄不妨先当狗熊,怕只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等待》其实,我们在探究诗的时候,是在讨论诗的音乐美。什么是音乐美?诗歌的诗性就是如此。比如“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这句,在原句里表现了作者汪国真的“等待”。他在等待着什么呢?虚无缥缈的命运?前途划破黑暗而来必将经历的曙光。这在音乐美中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等待”的诠释。诗歌的美还在于其意义。正如上文所说,揭示某种情感或者现象。比如北岛在《回答》里,揭示了高尚与卑鄙,这是把诗歌当做武器。汪国真的“武器”则是对自己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