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副处有机会转公务员副处,要不要转呢
可以,事业单位副处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直接转行政编制的.1、根据《公务员法》第六十九条规定: 国家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2、根据《公务员法》第七十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调任人选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得有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调任机关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扩展资料事业单位副处转行政编制的规定1、第七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可以采取挂职选派公务员承担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或者其他专项工作。公务员在挂职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2、第七十三条 公务员应当服从机关的交流决定。公务员本人申请交流的,按照管理权限审批。3、第七十四条 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位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位工作,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公务员不得在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营的企业、营利性组织的行业监管或者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河南荥阳有一座高大的雕像,名为郑氏。郑氏塑像这分别是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的头三个开创性君王。如今这个西周一直到战国时期的郑国,留给河南省的最大历史遗产,就是“郑”这个名字。郑州、新郑等地名,就是发源于此。郑国(前806年-前357年)是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和周王一样是姬姓,一开始被封于陕西凤翔一带,后随着周平王东迁,来到了河南,居于中原地区,就是今天的新郑一带。春秋初年的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强盛,这时候我们众所周知的春秋五霸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郑庄公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为了攻打宋国,和周王闹翻,最终周王看不下去了,发兵攻打郑国,爆发了郑周繻葛之战,结果周王受了伤,天子威严扫地。郑周繻葛之战“郑伯克段于鄢”之典故郑国后来衰落,被韩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郑姓的由来。郑姓在河南流传下来,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水利工程师郑国,就是以郑为姓。新郑这个名字,是因为上文所言,郑国从陕西凤翔迁到河南,因此为了区别两个郑地,就以“新郑”命名郑国搬迁到河南的这个地名。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此地设颍川郡,辖有新郑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郑州这个地名自此而始。隋朝一统后,延续了郑州这个地名,唐代依然有郑州之地名,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直到清朝,郑州依然为直隶州。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1928年,恢复郑州的名称,直到今天。综上所述,郑州这个名字,和郑国这个周朝的著名诸侯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在之后的历史流变中,郑作为地名,延续下来,直到今天我们都知道的郑州。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河南历史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尽量详细,在线等,急,明天要交.不要重复,还有,拒绝滥芋充数的.
1860年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一早,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京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
圆明园走向毁灭的镜头自此拉开帷幕.
镜头一:巴夏礼被捕,英法使者体验式刑罚
满清一直把公使翻译巴夏礼看成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根据“擒贼先擒王”的传统计谋,他们在通州谈判另外怀有的一个目的就是诱擒巴夏礼,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英法联军群龙无首,必定自乱,然后乘机大举进剿,稳操胜券.
于是通州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其中还包括英国大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有意思的是,刑部给巴夏礼等人定的罪名居然是“谋反”.这再好不过的说明了满清王朝所坚持的“天下一统”的观念.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把外国敌人当自己臣民来对待了.因此,英法联军对的进攻并没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战争,而是被当作是“叛乱”;
39名被逮捕的英法谈判代表被解押到北京,交由刑部审问.据一个当时被监禁的英国外交官后来回忆:
“沉重的监狱大门被打开,我被带了进去,大门在我身后又轰隆隆的关上.这时,我发现自己是在一群大约七八十个外表粗野的囚犯之中,像在的监狱里通常所能见到的那样,这些囚犯因为疾病和不卫生的环境,多数都极富攻击性.狱卒们把我放在一块囚犯睡觉用的垫起来的铺板上,并用另外一根粗大的铁链把我牢牢拴在头顶上的梁柱上.这根铁链既长又重,先从脖颈绕一圈,并固定在双脚上,双手被两条交叉的铁链和手铐紧紧捆住,双脚也是一样……”
这些西方外交官在监狱中还受到了残酷的心理折磨,满清通知巴夏礼等人,决心死战,他们将被立即处死,给两小时写遗书.待巴夏礼等人写完遗书之后,又说将处死日期改在第二天,而第二天又没有行刑.行刑日期一拖再拖,对于已被宣布死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满清对他们施加巨大心理压力的目的,是想迫使他们屈服之后再在狱中与之重开谈判.
尽管巴夏礼等人最后并没有被处死,但一个月后当满清释放他们的时候,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已有21人待致死,18人存活下来.
镜头二:在烧毁之前,洗劫现场纷纭万状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一开始“分赃”还显得有些秩序,成立了一个两国高级军官组成的“战利品委员会”,负责挑选出最好的物品呈送给法国皇帝和英国女王陛下,同时把最珍贵的物品保管起来,由联军日后平分.
蒙邦托和格兰特亲手选择了两柄隶属大清皇帝本人的镶金绿如意,准备献给两国君主;法国士兵在圆明园某个庭院的地窖里发现了价值80万法郎的金银锭,当即被在场的全体联军将士平分.
而后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以及闻风而来的当地盗匪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他们为了抢夺珠宝首饰,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一个英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詹姆”的绰号.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1860年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一早,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京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
圆明园走向毁灭的镜头自此拉开帷幕.
镜头一:巴夏礼被捕,英法使者体验式刑罚
满清一直把公使翻译巴夏礼看成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根据“擒贼先擒王”的传统计谋,他们在通州谈判另外怀有的一个目的就是诱擒巴夏礼,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英法联军群龙无首,必定自乱,然后乘机大举进剿,稳操胜券.
于是通州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其中还包括英国大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有意思的是,刑部给巴夏礼等人定的罪名居然是“谋反”.这再好不过的说明了满清王朝所坚持的“天下一统”的观念.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把外国敌人当自己臣民来对待了.因此,英法联军对的进攻并没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战争,而是被当作是“叛乱”;满清对英法开战则被理直气壮的宣布为“剿夷”、“讨逆”.
39名被逮捕的英法谈判代表被解押到北京,交由刑部审问.据一个当时被监禁的英国外交官后来回忆:
“沉重的监狱大门被打开,我被带了进去,大门在我身后又轰隆隆的关上.这时,我发现自己是在一群大约七八十个外表粗野的囚犯之中,像在的监狱里通常所能见到的那样,这些囚犯因为疾病和不卫生的环境,多数都极富攻击性.狱卒们把我放在一块囚犯睡觉用的垫起来的铺板上,并用另外一根粗大的铁链把我牢牢拴在头顶上的梁柱上.这根铁链既长又重,先从脖颈绕一圈,并固定在双脚上,双手被两条交叉的铁链和手铐紧紧捆住,双脚也是一样……”
这些西方外交官在监狱中还受到了残酷的心理折磨,满清通知巴夏礼等人,决心死战,他们将被立即处死,给两小时写遗书.待巴夏礼等人写完遗书之后,又说将处死日期改在第二天,而第二天又没有行刑.行刑日期一拖再拖,对于已被宣布死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满清对他们施加巨大心理压力的目的,是想迫使他们屈服之后再在狱中与之重开谈判.
尽管巴夏礼等人最后并没有被处死,但一个月后当满清释放他们的时候,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已有21人待致死,18人存活下来.
镜头二:在烧毁之前,洗劫现场纷纭万状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一开始“分赃”还显得有些秩序,成立了一个两国高级军官组成的“战利品委员会”,负责挑选出最好的物品呈送给法国皇帝和英国女王陛下,同时把最珍贵的物品保管起来,由联军日后平分.
蒙邦托和格兰特亲手选择了两柄隶属大清皇帝本人的镶金绿如意,准备献给两国君主;法国士兵在圆明园某个庭院的地窖里发现了价值80万法郎的金银锭,当即被在场的全体联军将士平分.
而后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以及闻风而来的当地盗匪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他们为了抢夺珠宝首饰,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一个英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詹姆”的绰号.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圆明园被劫掠,英法联军固是罪魁祸首,但必须承认参与这场疯抢的人群中还有印度士兵和随军广东苦力,人数最多是当地的“匪民”.第一历史档案馆曾编印了《圆明园》有很多资料记录了当时海甸一带,上万匪民连日进圆明园抢劫,并有记录,在局势平息后从当地民众手中收缴回大量文物珍宝.
镜头三:以报复的名义,英法联军决意烧毁圆明园
洗劫事件迫使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正当择日签约时,英国公使额尔金和统帅格兰特,做出了让世人震惊的举措:下令火烧圆明园.
他们的说法是,要报复清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而实际上,为了签定新的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早就谋划要给清朝一个严厉的教训——摧毁紫禁城或者夏宫圆明园.
额尔金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其实是另有深意的.额尔金认为紫禁城是所在地(当时英与清方谈判《北京条约》);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皇帝私有.“对皇帝的傲慢和违背国际法的行为,我们必须进行打击.我们要给后人留下复仇的永久记忆,让的统治者感到恐惧.”
火烧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
“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1860年10月18日,三四千名英国远征军第一师从东门进入圆明园,有计划有步骤地烧毁圆明园.大火整整烧了两天,西北风将遮天蔽日的浓烟吹进北京城里,民房顶上积了厚厚一层灰烬.
据有关材料记载,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在英法联军抢劫了最贵重的东西后,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本地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时还未伤及建筑.
镜头四:圆明园一步步衰败,走向彻底毁灭
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䜣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签订了更加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咸丰皇帝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吐血,旧病复发,一年不到就死于热河.
1860年的大火过后,圆明园的主要木构殿堂被毁,但是有很多在湖中、山上的建筑仍然完好无损,尤其是长春园北部的石质西洋建筑,除了顶部木梁遭火坍塌外,石质墙体和雕刻完好如初(有1870年的照片为证).所有景区的山形水系、植被花木,大体都保存完好.
据清后来统计,整座圆明园中仍有四成景区受损不大.
同治末年在慈禧太后主使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择要重修”,拟修建筑达 3000余间,但终因财力枯竭停工.不过当时经过修缮和重建而基本成型的园林建筑,不少于120座近千间1万多平方米.后来直至光绪朝中后期,慈禧太后仍未完全放弃重温圆明园旧梦,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她发动了“戊戌”之后才无暇顾及圆明园.
那么接下来是谁将它彻底毁灭了呢?
木劫:圆明园变成木炭厂
1900年随着义和团民变,八国联军攻入京津,帝后仓皇,北京周边陷入了空前的无大混乱.土匪地痞即蜂拥而起,八旗兵丁也趁火打劫,化兵为匪,在八国联军之前,纷纷涌向圆明园进行哄抢.
当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都遭劫掠,在八国联军抢劫了新修复的颐和园之后,海淀周围的百姓和乱兵土匪也破门而入,对剩余的陈设宝器进行哄抢.
而圆明园更是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凡是完好的建筑一律拆毁,木料、石材、砖瓦都被运到附近的清河县集市中贩卖.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石劫:卖石头也能发财
八国联军劫掠之时,本地人已经把园子周围的虎皮石墙也被推倒,盗取石材.大水法等遗迹被拆掉,精美的雕花石刻被偷走卖给石匠,凿掉花纹进行重刻.连圆明园守门的大铜狮和很多石狮子也被一些地主挪到自己的庄园中去了.偌大的圆明三园除了孤零零的绮春园宫门、福园门门楼及正觉寺等个别建筑物之外,统统被拆抢一空,皆成赤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圆明园仍属皇室私产,园内并住有看管,同时由步军统领衙门及中营官兵负责保护.
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依仗权势,拆毁圆明园围墙,大运砖瓦石料,历时三载.步军统领聂宪藩,本是负责保护遗址的,他却让中营副将派员从长春园拉走太湖石352车.曹锟,在担任巡阅使期间,为了修他在保定的巡阅使署花园,从文源阁拉走太湖石数十车到西直门装上火车,并由中营游击(官名)负责押运保护.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以上行为,举不胜举.
1928年,北洋垮台,北平特别市接管圆明园后,遗址又遭到了更加有组织的损毁,此时的“石劫”对象就转成了所有砖石.为了修筑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北平市先后下令拆毁了圆明三园的4800米南墙和长春园东侧的全部虎皮石墙,砸成碎石以补石碴之不足.同时还组建了“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当局同意将园内的所谓“废旧砖石”变价批卖,大宫门外的影壁被招商投标卖掉;西洋楼石门左右的石柱连顶,被按山价卖给商人修建绥远省阵亡将士碑.当局甚至明文规定:圆明园内所有虎皮石可一律出售;西洋楼故址之大理石、青条石,凡雕花粗镂者亦可出售.再加上园内住户了建房、垒圈长期刨石挖砖;日伪时期,附近贫民因饥寒所迫,时往圆明园砖石,伪市公署又出面设置砖石收集处,实为助长刨挖妖风.经过如此长期折腾,圆明园内的多数古建基址早已被掘地三尺,难觅整砖片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