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不引进燧发枪,而是一直用火绳枪
燧发枪,人叫自来火枪。
燧发枪在16世纪中叶就问世了,发明者是一个叫马汉的法国人。
燧发枪一经问世就在欧洲战场上出尽风头,在跟较量中,更是让古老的兵器相形见绌,让满清尽苦头。
燧发枪跟火绳枪的优劣。
火绳枪顾名思义是用靠枪机上的火绳来点燃火药的,火绳枪最大的缺点是是明火点燃不安全。
为防止容易误伤战友,战士之间就要保持一定距离,这就影响了火力密集程度和部队战斗力。
而且火绳枪的火绳容易受潮,尤其在阴雨天和多雨季节无常使用,这对来说是致命的危险。
而燧发枪的击发原理跟汽油打火机类似,它的第一优点不是明火,不怕误伤。这样部队可以保持紧凑队形,战斗力提高很多。
第二优点省去点燃火绳的漫长等待,效率成倍提高,射速提高不少。
因此说燧发枪问世之后,很快就风靡欧洲战场,在各国中得到普及。
可是大清却对火绳枪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坚持使用火绳枪,直到中英战争时还没有换枪。
是满清皇帝不了解燧发枪吗?
虽然满清从很早就开始逐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保留厦门广州两地的通商口岸,大清跟外界的贸易还是在有限进行中的,欧洲的货物包括极其少量的军火是可以来到的,类似枪械都自然会来到皇帝身边。
清朝皇帝对火器是很熟悉的,从故宫藏品看,康熙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曾使用燧发枪打猎,康熙和乾隆还发表过吟诵咏火器的佳作。
公元1813年,道光帝(当时还是太子)就是因为用燧发枪击毙了进入宫中行刺的天理教徒而获老爸嘉庆赏识的。
是满清没有吃过燧发枪的苦头吗?
早在18世纪60年代的清缅战争时期,人数处于劣势的就是用燧发枪痛击大清。
清缅战争历史七年,满清四次兴兵伤亡惨重,无果而归。
其主要原因就是武器装备落后,火枪处于劣势,被缅军碾压不能发挥出来。
满清在北方边界跟沙俄匪徒较量的时候,也被人家手里的燧发枪压的喘不过气来,往往是一百多人沙俄业余人士打得上千满清职业军人抱头鼠窜。
大清的最高领导人乾隆为什么不让用燧发枪呢?
一、夜郎自大。
清缅战争之后,不少一些参战将领,领略了燧发枪威力,吃够了枪不如人苦头,他们回京后纷纷上奏乾隆皇帝,痛陈枪械落后之弊,提议进行更新换代,向西方购置先进的,并且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对燧发枪进行大量仿制,提高战斗力。
但乾隆皇帝却回复说,满清就是靠骑兵征服汉人,夺取天下的。八旗骑兵天下无敌,"骑射乃建州之本"。
乾隆认为,本来八旗子弟都堕落了,不专心学骑射,有了先进的火器,骑射更荒。
二、财政亏空。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的皇帝,为了打造所谓“盛世”,四下江南,穷奢极欲;纵容官员搞政绩工程,大修楼堂馆所。致使国库亏空,入不敷出。
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个驴粪蛋,外表光鲜里面不堪。
由于乾隆把家败光,才有了嘉庆一上台就查抄和珅,向一大批官员逼债的大事发生。
曹雪芹祖上被抄家,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
乾隆败家,国库没钱,于是乾隆时期工部就过一个红头文件,那就是因为没钱,就命令各省,“不准另开耗铅火工”,鸟枪火绳等枪械耗材,让当兵的自己从家里带。
军费开支只减不增,“均照京城制造药铅火绳工料办理”,这项抠门的法令让各地督抚心里也拔凉拔凉。
皇帝不急急,急死也没用。想提高军备?做梦去吧。
三、维权需要。
皇帝的位子是抢来的,所以最不牢靠。
尤其是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的论点,抢皇帝位子的人就前仆后继、层出不穷。
所以对乾隆来说,最大的危胁不是来自洋人,而是反贼。
洋人有燧发枪,但他们不抢皇帝位子,只要土地和银子。大清最不缺的就是这些,随他们拿去。
而反贼不但要土地、要银子,还要皇位、要命。
如果引进燧发枪,就会流落到民间。要是开设兵工厂,那么先进武器更会流入民间,对大清江山就会形成致命威胁。
所以乾隆不但防范民间,对自己的也严加防范。
清朝武器装备的配置是分级别的。
皇家卫队御林军对皇上最重要也最忠心,因此御用枪最为优良。
其次是京成其它各营八旗军用枪,
再次是驻防各地的八旗配枪。
最次的就是汉人占主要成分的。
如果乾隆不死,也会为自己英明而感到得意;因为满清最终不是亡于列强,而是亡于袁世凯和革命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