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毒株成为全球的主要流行毒株,取消次密接判定会带来漏洞?
作者:念念 来源:凡趣下载站 时间:2022-11-21 16:12:17
奥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编号:B.1.1.529),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种 。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 [45] 。最长潜伏期是8天。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 。
11月29日,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测评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 。
12月9日,《参考消息》登载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更难追踪的“隐形版”奥密克戎毒株》。
2022年1月4日, 世卫组织表示,在圣诞和新年假期前,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
2022年2月,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毒株,各地近期上报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中,98.3%为奥密克戎毒株。亚变体BA.2毒株的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截至2月14日,该亚变体毒株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2022年3月10日报道,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多地报告的感染者所感染的病毒均有奥密克戎变异株。 此外,上海疫情已外溢至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21个省份71个市。
2022年3月21日,制药巨头阿斯利康表示,一项独立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其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抗体鸡尾酒疗法能够有效对抗奥密克戎变种(包括具有高度传染性的BA.2亚型变种)。数据显示,这一名为Evusheld的疗法显著减少了在小鼠肺部样本中检测到的所有奥密克戎亚变体的病毒数量。该疗法正在欧洲进行审查,且已在美国获批。
2022年5月12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出现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感染病例。
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优势流行株,与既往的变异株相比,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防控难度更大。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特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政策,不是放松疫情防控,而是更加科学精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需要隔离?如果遇到滞留怎么办?如何把各项优化防控措施做实做细、落实到位?围绕公众关注的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和解读。
问:有网友问从疫情高风险区、低风险区返回居住地,是否还需要隔离?具体隔离措施有什么区别?
答:高风险区外溢人员指的是在判定高风险区域前离开风险区的人员。根据试点测评结果,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风险较低,因此二十条优化措施将管控措施进行相应调整,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假如A地划定了高风险区,对于高风险区内的人员要实施封控管理,对于A地划高风险区之前流入到B地的风险人员,在B地追踪到以后要对这些人员进行7天居家隔离管控。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管控周期从离开A地的时间算起。如果B地在排查时已经超过这个管控周期,原则上无需再进行隔离管控。
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从疫情低风险区回来,流入地对有低风险地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三天两检),并做好健康监测。
问:如何防止对返回人员加码管控?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答:二十条优化措施中,要求各地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的疏解。疫情发生地滞留人员较多时,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加强与目的地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的前提下稳妥安排。目的地不得拒绝接收滞留返回人员,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扩散,也不得加码管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防范跨地区疫情扩散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针对当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要切实承担起防范疫情扩散的首要责任,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尽快排查管控风险人员和风险点位,对非隔离非管控人员在离开出发地前,要严格落实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信息措施,防止非法运营车辆跨省载客运营等行为。同时,加强与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及时推送溢出的风险人员信息。
二是针对当前没有疫情但溢入风险较高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疫情跨地区传播防控工作方案,关口前移,面向流入人员提供“落地检”服务。从疫情所在县区返回人员要主动向当地报备,社区要主动开展摸排登记,严格落实3天两次核酸检测措施(间隔24小时以上)。
问:取消对次密接的判定,是否会带来漏洞?
答:今后在国内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时候,只有密接人员才会被集中隔离。实际上,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对这类人群不再集中隔离,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源。
个别地方出现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的情况,是没有必要的。取消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这些调整要求在防控工作中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最大限度降低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问:社区如何管理居家隔离人员?
答:要及时接收需要进行居家隔离人员的信息,并且登记造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管理,督促引导居家隔离人员及其同住人员严格做到不外出。但是,对于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督促指导居家隔离人员每日早晚两次做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人员,要立即进行报告,并且由专人联系“120”负压急救车,基于就近原则送往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同时,进一步做好对小区民众的宣传引导,尽可能做到人人知晓理解。
问: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会不会加大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
答:结合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发展变化,以及新冠病毒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与国际交往,便利人员往来,根据前期对入境人员防控措施的测评,以及第九版防控方案实践的测评结果,在严防境外输入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入境人员的管控以及核酸检测进行了优化调整。
问: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测评。这样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答:随着境外疫情的广泛传播,人群感染率普遍较高。我们在测评中发现,入境以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Ct值大于等于35的人群,既往感染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因此调整了入境人员阳性检出的判定标准。
问: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如何管理?
答:参照北京冬奥会和成都世乒赛疫情防控的经验,我们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特定的入境人员设立了免隔离闭环管理区,也就是“闭环泡泡”。对于免隔离闭环管理区内的中方和外方人员,严格落实闭环管理、个人防护以及核酸检测等防护要求。
问: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答:根据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进一步缩短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防范在集中隔离点的交叉感染风险,我们调整了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期限。调整和优化对入境人员的管控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集中隔离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注本站不迷路。带你及时获取游戏讯息,游戏攻略、热点话题、娱乐八卦、最新资讯等!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 。
11月29日,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测评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 。
12月9日,《参考消息》登载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更难追踪的“隐形版”奥密克戎毒株》。
2022年1月4日, 世卫组织表示,在圣诞和新年假期前,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
2022年2月,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毒株,各地近期上报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中,98.3%为奥密克戎毒株。亚变体BA.2毒株的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截至2月14日,该亚变体毒株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2022年3月10日报道,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多地报告的感染者所感染的病毒均有奥密克戎变异株。 此外,上海疫情已外溢至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21个省份71个市。
2022年3月21日,制药巨头阿斯利康表示,一项独立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其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抗体鸡尾酒疗法能够有效对抗奥密克戎变种(包括具有高度传染性的BA.2亚型变种)。数据显示,这一名为Evusheld的疗法显著减少了在小鼠肺部样本中检测到的所有奥密克戎亚变体的病毒数量。该疗法正在欧洲进行审查,且已在美国获批。
2022年5月12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出现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感染病例。
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优势流行株,与既往的变异株相比,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防控难度更大。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特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政策,不是放松疫情防控,而是更加科学精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需要隔离?如果遇到滞留怎么办?如何把各项优化防控措施做实做细、落实到位?围绕公众关注的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和解读。
问:有网友问从疫情高风险区、低风险区返回居住地,是否还需要隔离?具体隔离措施有什么区别?
答:高风险区外溢人员指的是在判定高风险区域前离开风险区的人员。根据试点测评结果,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风险较低,因此二十条优化措施将管控措施进行相应调整,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假如A地划定了高风险区,对于高风险区内的人员要实施封控管理,对于A地划高风险区之前流入到B地的风险人员,在B地追踪到以后要对这些人员进行7天居家隔离管控。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管控周期从离开A地的时间算起。如果B地在排查时已经超过这个管控周期,原则上无需再进行隔离管控。
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从疫情低风险区回来,流入地对有低风险地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三天两检),并做好健康监测。
问:如何防止对返回人员加码管控?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答:二十条优化措施中,要求各地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的疏解。疫情发生地滞留人员较多时,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加强与目的地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的前提下稳妥安排。目的地不得拒绝接收滞留返回人员,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扩散,也不得加码管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防范跨地区疫情扩散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针对当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要切实承担起防范疫情扩散的首要责任,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尽快排查管控风险人员和风险点位,对非隔离非管控人员在离开出发地前,要严格落实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信息措施,防止非法运营车辆跨省载客运营等行为。同时,加强与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及时推送溢出的风险人员信息。
二是针对当前没有疫情但溢入风险较高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疫情跨地区传播防控工作方案,关口前移,面向流入人员提供“落地检”服务。从疫情所在县区返回人员要主动向当地报备,社区要主动开展摸排登记,严格落实3天两次核酸检测措施(间隔24小时以上)。
问:取消对次密接的判定,是否会带来漏洞?
答:今后在国内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时候,只有密接人员才会被集中隔离。实际上,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对这类人群不再集中隔离,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源。
个别地方出现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的情况,是没有必要的。取消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这些调整要求在防控工作中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最大限度降低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问:社区如何管理居家隔离人员?
答:要及时接收需要进行居家隔离人员的信息,并且登记造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管理,督促引导居家隔离人员及其同住人员严格做到不外出。但是,对于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督促指导居家隔离人员每日早晚两次做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人员,要立即进行报告,并且由专人联系“120”负压急救车,基于就近原则送往发热门诊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同时,进一步做好对小区民众的宣传引导,尽可能做到人人知晓理解。
问: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会不会加大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
答:结合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发展变化,以及新冠病毒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与国际交往,便利人员往来,根据前期对入境人员防控措施的测评,以及第九版防控方案实践的测评结果,在严防境外输入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入境人员的管控以及核酸检测进行了优化调整。
问: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测评。这样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答:随着境外疫情的广泛传播,人群感染率普遍较高。我们在测评中发现,入境以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Ct值大于等于35的人群,既往感染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因此调整了入境人员阳性检出的判定标准。
问: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如何管理?
答:参照北京冬奥会和成都世乒赛疫情防控的经验,我们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特定的入境人员设立了免隔离闭环管理区,也就是“闭环泡泡”。对于免隔离闭环管理区内的中方和外方人员,严格落实闭环管理、个人防护以及核酸检测等防护要求。
问: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答:根据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进一步缩短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防范在集中隔离点的交叉感染风险,我们调整了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期限。调整和优化对入境人员的管控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集中隔离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注本站不迷路。带你及时获取游戏讯息,游戏攻略、热点话题、娱乐八卦、最新资讯等!
分享到: